作为一位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多年的教师,我深切体会到教材变化对教学实践的影响。近年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修订,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理念的更新与课程标准的调整。以下从多个方面对比当前版本与上一版本教材的主要变化。
1. 目录章节与结构安排
新版教材最显著的变化是单元结构的调整。旧版教材以拼音教学为起点,而新版则改为以识字教学开启语文学习。具体调整为:
2. 文章内容与选文变化
新版教材在选文上进行了较多调整,旨在增强教材的时代性、经典性和趣味性。
-
保留与新增:保留了原教材中的5篇课文,新增了《秋天》、《江南》、《青蛙写诗》、《明天去远足》等9篇课文。部分经典课文如《乌鸦喝水》等得以恢复。
-
传统文化强化:新增了《金木水火土》、《春节童谣》、《剪窗花》等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课文。古诗文含量增加,整个小学阶段共选录124篇,占所有选篇的30%。
-
2023年微调:值得注意的是,在2023年的印刷版中,部分课文如《上学歌》的歌词由“长大要为祖国立功劳”改为“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”。
3. 识字内容与拼音教学
识字和拼音的调整是本次教材修订的核心变化,体现了“多认少写”的原则,以及拼音为识字服务的工具性定位。
方面 | 旧版教材 | 新版教材 | 主要目的 |
---|---|---|---|
识字量 | 400字 | 300字 | 降低难度,放缓坡度,减轻负担 |
拼音学习单元 | 4个单元 | 2个单元(13课) | 明确拼音为识字的工具性定位 |
识字教学顺序 | 先拼音后识字 | 先识字后拼音 | 衔接学前生活,激发兴趣 |
字种选择 | 调换为儿童生活高频字 | 提高识字效率,联系生活 |
此外,新版教材增加了笔画、笔顺规则、偏旁的教学内容,使识字教学更清晰、科学。并且,在拼音教学中配以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图,增强了实用性和趣味性。
4. 培训目标与课程理念
教材的变化直接反映了《2022年课程标准》的理念调整,其培训目标也更侧重核心素养的培养、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与生活的联系。
-
强调兴趣培养与基础积累:新课标第一学段(1-2年级)目标明确指出,要让学生“喜欢学习汉字,有主动识字、写字的愿望”,并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,其中800个左右会写。新版教材通过减少识字量、先识字后拼音等安排来达成此目标。
-
重视传统文化与国家认同:教材开篇强化“我是中国人”的身份认同教育,新增大量传统文化内容,并引导学生关注中华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,激发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。
-
突出阅读地位与语言运用:单元名称由“课文”变为“阅读”,新增“和大人一起读”、“快乐读书吧”等栏目,将课外阅读纳入课程体系。目标是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。
-
注重联系生活与实践运用:教材内容更加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,如“识字加油站”中的课程表认读,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,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语文。
总结
新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修订,是依据《2022年课程标准》进行的一次深度调整。它通过先识字后拼音、减量增趣、强化阅读和联系生活等方式,努力降低学习难度,激发学习兴趣,夯实语文基础,并潜移默化地渗透价值理念。这些变化对教师的教学理念、方法和知识储备提出了新的要求,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适应,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踏上愉快的语文学习之旅。
作为一名老教师,我认为新教材的“退一步”(减少容量、降低难度)是为了让学生“进两步”(培养兴趣、养成习惯、提升素养)。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如何把握其精髓,用活教材,而非仅仅教教材。